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面臨「重組」,中外學者憂慮「中國研究界的麥加」將不復存在,令不少人揣測是港區國安法帶來的寒蟬效應,壓制學術自由,引發強烈國際反彈。
跨入二零二一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下稱中心)將會「重組」,傳言稱中心將面臨「裁撤」,眾多中外學者聞悉,紛紛擔憂「中國研究界的麥加」將不復存在,由此引發輿論場軒然大波。香港國安法實施半年,當局一再重申不會影響香港的學術與言論自由,中大在此「敏感時期」作出「重組」中心的決策,將它分解「裁撤」,難以避免帶來壓制學術自由的揣測,令不少人認為這是學校受政治壓力所致,一步步將中心「肢解」、「消亡」。用校方的話說,「不幸的是,在大學尚未按計劃正式公告解釋其決定的理由之前,謠言傳開,隨後出現錯誤的信息」,引發政治事端居心叵測,那麼又是誰提前惡意傳播而挑起「攬炒」話題,人們關注事態發展。有香港學者指出,此事件影響不限於中大,而是國際社會對香港的看法,對港區國安法實施的誤解。
截至元月三日,已有二百多位海外當代中國研究的教授和學者聯署致函校方深表關注事件,之前已有二十多位國際頂級的中國研究專家聯名,七十八位美國、日本學者及圖書館專業人士聯名,數百名國內外學者以個人名義,紛紛向校方進言,表達深切關注,籲請停止向中心下手「裁撤」,他們幾乎都曾經到過中心研究交流。對大學作出的決策引發如此強烈的國際反彈,是中文大學建校以來尚沒有過的。校方是否能以謙卑和冷靜的態度應對,審時度勢化危為機,避免更大風暴來襲,人們關注著事件發展。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成立於一九六三年,前身為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在香港設立的「大學服務中心」,一九九三年更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專為海外到香港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服務,中心成了西方中國研究學者的大本營。從亞皆老街一座不起眼的庭院,到香港中文大學田家炳樓,中心在當代中國研究國際學術圈中,秉承開放、探索、交流、結緣的風格與精神。中外不同領域的中國研究學者來中心作訪談,使用中心豐富的館藏。中心為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了解,為國際中國研究學術圈的形成,起了相當大作用。
據悉,中心藏書量逾十二萬冊。收藏範圍以一九四九年後的國情、民情為主,涵蓋大陸研究的學術著作、內地地方公報、統計年鑑、官方出版物、紀錄片、報紙等,當中包括爭議性事件的史料。由於中心擁有最齊全的當代中國研究資料,在中國研究學術圈具有重要地位。中心秉承「營造最佳學術研究環境」的宗旨,每週舉辦午間研討會,每年一月舉辦國際中國研究生研討班,暑期則開辦研究方法研習營。幾乎所有西方一流「中國通」都在這裏留下足跡,中心因此獲得中國研究界「麥加」、「吐露港畔的學術家園」的美譽。有評論稱,「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之於中大,好比費正清研究中心之於哈佛大學」。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