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吳啟訥指出,新中國仿效蘇聯的民族政策,在「民族識別」的基礎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保護各族自身文化的政策。在經濟動因推動下,學漢語有助增強就業和發展機會,蒙古人融化程度擴大。
內蒙古語言政策的爭議引起廣泛爭論,帶來內蒙古近年來少有的社會不穩事件,更罕有地有漢人知識分子加入抗議行列。然而,問題的根源必須從歷史去找,究竟內蒙古的語言政策、中共的治邊政策經歷了哪些轉變,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又怎麼看這些轉變,形塑了他們今天的族群認同?亞洲週刊專訪了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啟訥,他專攻中國近現代邊疆治理政策,在九十年代多次走訪內蒙古,更二十多次進出新疆進行研究,以下為採訪摘要:
蘇聯的民族語言政策如何影響了中國的民族政策?
清末和中華民國北洋時期的民族政策是「五族共和」。「五族共和」不是強調族群性,而是強調政治合作,中華民族的建構是朝國族認同、國家整合的方向走;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政策方向,是進一步淡化族群之間的界線,強調國族的形塑。相形之下,二十世紀前半期蘇聯的民族政策則是強調普遍的「民族識別」和民族識別基礎上的「民族自治」。
新中國則仿效蘇聯的民族政策,在「民族識別」的基礎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保護各族自身文化的政策。其中在語言上,不僅保護各族群的母語,還為沒有文字的少數族群語言創造文字,更為所有少數族群編寫民族史。與十八世紀至今西歐、北美民族國家的單語教育政策相比,中國語言政策下的教育政策,也是多語、多元的,同時也推動作為各漢語方言、各族群語言的共同交際語、通用語的「普通話」教育。換句話說,雙語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中的常態。
相關文章
更多
一九四七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仍然是台灣人心中的十字架,國際普遍標榜「轉型正義」的要義,但「二二八」的「真相與和解」至今仍難以在台灣落實,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被自己標籤為「東廠」,成為現實政治的鬥爭工具...
2021/3/8-3/14
2021年10期
對於「轉型正義」較為簡單的定義是「國際轉型正義中心」創辦人畢克佛德(Louis Bickford)的說法,轉型正義是「一個原先不民主的社會,如何處理過去所發生的人權侵犯、集體暴行、或其他形式的巨大...
紐倫堡審判與南非真相和解委員,懲罰復仇與修復社會。
歷史上最有名的轉型正義事例,一個是二戰後的「紐倫堡審判」(Nuremberg Trials)與德國「去納粹化」(Denazification)運動,...
環球盛事
更多
熱門文章
專題
更多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亞洲週刊微信專頁
請使用微信掃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