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棄肉從素」浪潮興起,港人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為地球﹑為環保﹑為動物﹑為宗教或為健康,最終選擇素食都是為人類自己的福祉。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喚起了香港人對健康飲食的重視,素食大放異彩,改變了不少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零售、餐飲、娛樂和旅遊業都叫苦連天,然而同為服務業的素食生意卻逆勢而行,不跌反升,可見素食文化在香港逐漸生根。
根據Green Monday兩年一次的「港人素食習慣調查」,二零二零年香港素食人口比二零一八年上升百分之十,全香港有超過二百五十萬人有茹素習慣,即每三人就有一人是彈性素食者(基本上不吃肉食,但不強制性)。香港素食超市「甘薯葉」的創辦人王世豪表示,在疫情期間,公司的零售營業額增長超過百分之十,「疫情令香港人關注食物衛生,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在家煮食,間接推動素食產品的銷量」。
素食文化逐漸普及,而且亦趨年輕化,但人們對素食仍有根深柢固的誤解,比如「素食蘊含的蛋白質含量不足」、「素食會影響體力,對運動表現有負面影響」等等。然而,國際上不乏嚴格茹素的體壇明星,例如奧運會九金得主、美國跑手Carl Lewis、知名網球女將「細威」Serena Williams、曼城球星阿圭羅、一級方程式車手咸美頓等,他們均以耀眼的成績打破了大眾對素食的迷思。曾在大學修讀營養學、香港前空手道代表、現為素食廚師的鄺梓罡表示:「我不做運動員後也一直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茹素六年來,從沒覺得茹素影響我的運動表現。」
從科學角度而言,研究顯示,素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中鮮豆類的蛋白質含量與雞蛋相當,在百分之十一至十四之間;精緻豆製品的蛋白質含量與肉類相當,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之間;而大豆類的蛋白質含量則完全可以與牛肉,甚至魚肉相比。不僅如此,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的團隊在分析七萬人平均十八年的隨訪記錄後發現,植物性蛋白有效降低死亡率,並表示如果以植物蛋白替換佔人體熱量百分之三的紅肉蛋白,可降低百分之三十四的死亡風險。
- 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全民核酸檢測再掀熱議
- 美國總統選舉 拜登須躲開特朗普陷阱
- 大灣區 香港深圳合作發展策略
- 中國改革 中國時刻大辯論儒家文化衝擊美國秩序
- 中國商機 上海進博會美國企業熱絡
- 一帶一路 緬甸向印度購潛艦捨棄中國
- 新科技 蘋果及谷歌公布2020最佳App 疫情下健身類App奪雙平台冠軍
- 中美關係 第三隻眼睛看中美彼此誤判
- 兩岸關係 美台軍售升溫 野戰通訊升級
- 南海風雲 船艦南海對峙馬中低調處理
- 薄評厚論 007之死
- 東南亞 霹靂大臣被投不信任票 大馬執政聯盟內鬥升級
- 中日關係 日本新防長親台制華內情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啟動最高級別防疫
- 香港政治 揭開港獨反中主義的理論根源
- 書介 藏族導演家萬瑪才旦 小說精選集別有洞天
- 影評 中年擂台一秒打拼
- 經典回顧: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評委簡介
- 中國維權 任志強判刑18年來龍去脈
- 中國軍事 馬祖飛彈之謎 射程遠及上海 兩岸危機升高
